在线展览: “同源异彩”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同源异彩——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于8月30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北京画院继续秉持对学术理论系统梳理的严谨态度,做足对三位艺术家的理论研究工作,从艺术传承的角度,第一次将黄宾虹、林散之、李可染的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在理论团队的努力下完成了《黄宾虹、林散之、李可染年谱合编》,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进行的有效梳理,倍增展览的学术意义。
展览汇集了黄宾虹、林散之、李可染师徒三人不同时期的绘画、书法作品110余件,分为 “遗貌取神”、“烟云供养”、“功深学粹”和“成一家法”四个部分,力图从继承传统、外师造化、学识涵养和风格创造四个角度,揭示中国画发展衍变的内在规律。
对于展览的目的,王明明强调:这个系列展是要对当代的观众和当代画家有所启示,这个启示就是要寻找中国画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西洋画的规律,不是什么其它画种的规律,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没有针对性,观众也就没有一个去思考的空间,在这个问题上北京画院力求把每一个展览做得要深入、要有研究,互相要有关联,同代人有同代人艺术、中国画大家的关联,继承前人和对后边的影响承前启后也要有一些关联,我想作为美术研究来说应该下这个工夫,往往我们过去忽略了这个东西。
一条源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源
从黄宾虹到林散之、李可染,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世代传承与延续的强大生命力,传承的是中国艺术的精神,延续的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黄宾虹吸收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放眼于自然造化的大气磅礴,站在本土文化立场,从传统的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他的后继者林散之、李可染则分别在书法和山水画领域秉承了黄氏精髓,并做出进一步探索。三位大师他们有个人的自己明确的个人风格和承前启后的艺术成就,但贯穿的一条源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源。
配合展览吴为山为三位大师制作雕像
设色山水 黄宾虹 68cm×31.8cm 1952年
黄宾虹艺术的“大美”与“内美”
黄宾虹是一位真正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画家。早年有很多种身份,革命者、出版家、美术史家、鉴定家、金石学家、教育家……
在中国画坛黄宾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可谓创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穷其一生追索笔墨语言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果,如何正确理解黄宾虹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古老艺术命题,直面自然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是我们需要继续领悟的。
桑火尧在采访中谈到,文人画最讲究的是他的学术修养,这种学术修养是平时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关怀、担当意识是很重要的,黄宾虹恰恰呈现的是这么一种笔墨精神和文化的取向。
临《书谱》一则 林散之 136cm×34.5cm 1973年
林散之——儒者之风的内美
林散之自师从黄宾虹后,不仅画入其门,书亦得其法。他继承了黄宾虹碑帖并举的书法理论,又将其绘画的笔墨方法引入到草书创作之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突破。
崇山茂林源远流长图 李可染 138cm×67.5cm 1987年
李可染——实者慧的大美
李可染不仅参悟到其师层层积墨的绘画技巧,汲取了黄宾虹对景写生、师法造化的艺术途径,以及浑厚华滋的审美意蕴,更重要的是他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了传统山水画,并自创一格。李可染将西画的素描层次和逆光效果引入画面,把素描因素与传统笔墨最大限度地加以融合,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此外,他还将写生稿和写生印象进行综合加工,将写实描绘变为抒情的写意表现,使其山水画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
放眼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型
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图式的问题,它是一个精神的反应,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很多人画画就是一个图像,殊不知内心需求才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这个文化断层的中国来说,这一次衡量黄宾虹的笔墨精神,以及他的笔墨精神呈现的文化和内涵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桑火尧强调,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怎么样去探索,怎么样谈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关键是要怎么样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来进行创造,这是非常重要的。
据悉,“同源异彩——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手策划,展览将持续之9月28日。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