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书画资讯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
·范曾签名版收藏邮票
·北大教授高译所长到访中国书画..
·百度百科专访录制中国书画协会..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
·崔自默主席与影视演员画家李嘉..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推出聂..
·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白十源先..
·您手上收藏有流动性吗?疫情冲..
·艺术行业复工:展览重开只是起..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
·奥美之光艺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入会须知
·中国书画协会入会须知
 
书画资讯
什么样的艺术品才值得收藏?

什么样的艺术品才值得收藏?

访鉴定专家李彦君

内容摘要:编者手记:李彦君先生成长于黑龙江巴彦县,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十几年前来到北京打拼,一手创办了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现为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玉器珠宝专业委员会主任。尽管来京多年,乡音依旧未改,谈话间常带有东北式的幽默。记者刚落座,李先生听说我是拍卖…

  编者手记:李彦君先生成长于黑龙江巴彦县,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十几年前来到北京打拼,一手创办了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现为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玉器珠宝专业委员会主任。尽管来京多年,乡音依旧未改,谈话间常带有东北式的幽默。记者刚落座,李先生听说我是拍卖的编辑,便细问了苏富比、佳士得的确切年龄后调侃说:“都有好几百岁了!中国公司平均没一点五分钟灭亡一个,这还是往好的说了!”当得知我在英国念的博物馆与艺术品专业后,亦饶有兴味地询问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问题。因为他自己是办学的,所以很关心这个方面。访谈就在这很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学术应追本溯源

  从中西方课程设置自然地就说道了目前国内的学术气氛。对于目前国内学术的不严谨李先生也颇感无奈,表示:学术应该追本溯源。水有源、树有根,每件事情都有因果关系,有历史形成的脉络。他举了国内某专家说的话,“一天房子失火了,于是人们从中顿悟并发明了陶器,并用陶器盖房子”。这不是乱讲么!新石器时期,早就有陶器了,逻辑完全混乱!

  确实,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被动式的,老师将其所学传授给学生,学生做好笔记,但很少有人会追根问底。用李先生的话说:中国式教育,就是把一个事物发展的脉络从中间截取一段给你讲一个现象,而不深及内里,触摸核心本质。

  李先生用很诙谐的口气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陶瓷》这本书,这本教材是目前我国相对比较好的一部,估计你看过吧?”我点头示意。李先生接着说:“那你发现没有,《中国陶瓷》五、六百页的书,涉及陶俑就四页,这正常吗?这种取舍是带有个人感情,喜欢讨论明清瓷,就将明清瓷的份量放了一半又多,中国陶俑造型艺术发展两千多年了,怎么就四页呢?这不是在误导我们的学生么?”经李先生这么一说,我也似有醍醐灌顶的醒悟,确实认为相关教材有诸多偏颇之处。中国教育体系从历史上就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还有,往往把实践操作的人称为工匠。中国收藏历史上书法、绘画艺术一直受到尊崇,皇家瓷器等工艺品受到青睐,来自民间的艺术则被边缘化。

媒体浮躁 鉴定乱象不是专家道德问题

  近日,“汉代玉凳” 拍价高达2.2亿,五位专家为一件制假“金缕玉衣”估价24亿引来一片喧哗声。文物鉴定问题一时间被媒体聚焦。对于目前的鉴定乱象,李先生直言不讳道:鉴定乱,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大部分的专家都是懂理论不懂实践,很多的专家就不懂中国古代科技史。史树清先生,(这里不是针对他本人)曾经买过一把一次性铸造的剑捐给国博,如果我们看过《天工开物》就知道,过去铸剑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说明他们缺乏古代科技知识。很多看玉的专家,可以说他们是玉学的专家,却不能说是玉器的专家;他们研究的是玉文化,但是对于玉这种材质,材料学上和工艺学上的研究,他们是缺乏的,所以他们在辩真伪的时候有局限性!

  李先生表示每个专家能力都是有局限的,他同样谦虚的认为自己也并非尽善尽美,“当下的媒体着实肤浅,一说到鉴定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专家的道德问题,什么给钱就签字,这些结论都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家我认识的,他们的人品绝没问题!” 不可否认道德问题确实是业内存在的问题之一,并屡有发生。但对于很多有名望的专家,他们更珍惜自己的名声,一招出错,事业、名声全盘扫地,绝对不可以按照臆测而妄加评说。

李彦君先生将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乱象归结为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整个国民的艺术、文化修养的缺失,文物教育包括科技等古代知识教育的缺失;其二,法制的不健全:违规操作可以不负法律责任,同时《拍卖法》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后一点,艺术品鉴定、检测体系的不完善。

李先生为我们逐个剖析这三个原因:

  第一,国民文化、艺术修养不够。这样他自然无法判断艺术品的价值。我国清代、民国还有博物学,现在却没有了。文物被认为是国家的,不允许个人进行研究和收藏,所以教育自然就缺失。市场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清代的香炉卖一千万,战国的鼎才卖一百万,“买家决定市场”。因为很多有钱的人一夜暴富缺乏家学更缺乏文化修养,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决定文物价值,太不理性。他看这个香炉多漂亮,他的脑子里并没有价格符号。同时,拍卖行为了顺应市场,大加炒作,媒体在不明白的情况下也配合着炒作,这就扭曲了整个价值观。

  拍卖行是商人。拿坡仑说过“商人是不爱国的”,所以商人是顺应市场的。市场流行啥就推销啥,没有历史责任感。 举个现实的例子,你看日本拍卖行陶瓷图录,封面是平安时代的一个陶罐,而且缺了个口(缺了一大块),很粗糙的一件东西放在封面上。你再看我们国家拍卖行,李先生随手抄起了身边一本2005年我国某拍卖公司的玉器拍卖图录,图录里既有商代的、新石器的,战国的,都是很好的玉器,封面却展示一件毫无文化含量的清代的玉牌子。我们先把真假抛在一边,也抛出个人感情,尽量公平的说:目前从事商业艺术品销售的这些人,很多也是缺乏国学基础,缺乏文化的。

  第二就是法制的不健全。因为在中国立法是通过部分立法,比如说《拍卖法》就是拍卖行业制定的,提交人大讨论通过的,自然他会站到自己利益的这方。 法律的这种不合理性事实上就是偏袒了“骗人的人”,这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适合罪恶发展。我国目前所有的专家、鉴定机构都没有在法律上负责任的。

  第三个,就是整个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的紊乱、荒谬。我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太多“个人色彩”,而且中国人也太过于迷信所谓的专家,专家也是人!

  从李先生的口气中不难看出对眼下的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状态颇为不满,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的市场是“畸形”的,但他也是个很乐观的人,当问及对市场前景的看法时,李先生很风趣的说:未来肯定还是好的,不会太遥远,但绝不会太近!

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要具备四要素

  与李先生谈中记者鲜明意识到,李先生更强调艺术品的文物价值。李先生也曾经做过拍卖,那么在他看来什么样的艺术品才值得收藏呢?李先生归纳出了如下四点,只有符合这四点的才真正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第一,要有历史文物价值

  截至到去年,中国地级市以上的书法家和绘画家协会的会员有六、七万人,按一个人三天出一张作品来说,一天两万张,一年七百二十万张,而且每年书法协会人员是直线上升的。按照商品经济规律,价格高他就生产,这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书法、绘画的量都是直线上涨的。用不着太久,在中国有一定地位的书法家、画家每年的产量大概就有五亿张,换句话说,全国人民两个人有一张,一户有一张。这泡沫破灭的时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东北的君子兰事件不就是这样?你喜欢当代艺术,而当代画家是层出不穷的,每年都会推出一堆当代艺术作品,特别是中国的笔墨远非西方的雕塑和油画,需要那么漫长的创作过程,几笔就一个,几秒钟就一张作品。

  投资行为是需要变现的,当人们的画作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家家有画都想变卖的时候,谁去买去?而且中国画在文化认同上是有障碍的,国外不是很认同,不像青铜器拿哪个国家都可以行得通。这也是我为什么始终赞赏人们收藏中国的古陶瓷、青铜器的原因,因为那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七十年代经济腾飞到九十年代,那些名门望族如松冈家族,他们建立的博物馆,如:白鹤美术馆、泉屋博古馆。这些古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内涵,他们的收藏对象绝对是中国明代以前的陶瓷,日本谁收清代的?还有就是中国的青铜器,这些东西永远不会有价格下滑的一天。反观之,你看日本那些浮躁的、没文化的财团买什么毕加索,甚至把欧洲三流的油画都拼命地往日本买,甚至在某一时期成为苏富比80%的客源,结果怎样?画砍一半卖都卖不出去。这就好像中国现在的齐白石,说什么价格硬挺,还得升,怎么还得升?毕加索在世界的认同难道不比齐白石强?日本那个时期的高价到现在还没打破呢,日本这两类收藏家就是明显的例子,属于前车之鉴!

第二、科技价值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生产的这些东西要用多少工作日,工作有多难,陶瓷器是怎么来的?不是抓把泥土烧个罐子。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的东西迟早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

第三、要有艺术价值。

艺术是反映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创作者的思维、文化内涵的,能够体现那个时代的艺术。我们通常说艺术无价不是说艺术有多高深,而是它不容易衡量。画水墨画,墙上挂一排纸,先画脑袋,再画身子。全是脑袋,一个题材可以画上万张,这还能叫艺术品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第二张吗?还是梵高的《向日葵》有第二张?都没有,那才叫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灵感,是人的智慧、文化的凝结,来源于灵感。人的灵感是不可能重复的。

  李先生坦言说,我强调文物价值,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反感当代艺术,我反感的是当代艺术的炒作行为。张晓刚一个题材“相片画”,整场拍卖都是一个题材,那叫艺术品吗?如果这个东西值钱就接着“生产”呗,而且难度也不大,所以中国在复制艺术,而且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中国的收藏主体是投资甚至是投机行为,这是极其不健康的。“艺术”已经不是让你来欣赏的。现在中国当代艺术这种价格泡沫行为已经不是艺术的目的,已经不是艺术行为,是一种资本的运作的游戏了。

第四、稀有度。

       稀有度是艺术品市场永恒不变的规律。比如汉代的五铢钱,前三条都符合,但是太多了,数以堆计,自然不具备投资价值。

  投资艺术品一定是要不可再生的,一个东西想要就能生产,那是不行的。当年郁金香花,在荷兰炒了整整六十年,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郁金香花炒到最严重的时候,拿一个花种子贷款买别墅,买车。那个时候荷兰成了海上强国,有钱以后就想寻找艺术品作为精神的支撑,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对文化肯定是有需求的,结果找到“郁金香花”这种不具备真正文化内涵的东西,后来郁金香花泡沫破灭的时候就别提有多少人自杀了。后来,大街上可以拿着扫帚去扫郁金香花。长春的君子兰,南方的兰花也一样。但中国人似乎没接受什么教训,还在炒什么鹦鹉,日本的罗汉松,什么藏獒,能够再生产的东西永远不具备有投资价值,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象在长牙、狗在繁殖、鱼在产卵 这是商品规律。既然价格高我就拼命地去找它怎么繁殖,加大它的繁殖速度。木材虽然长得慢,“巴西”本意就是红木,那里红木很多,要是都供应到中国来回怎样?艺术品不是消耗品!油、煤烧没了我还需要,但是家具可以用几十年、上百年的;画可以挂五百年的。这些东西很容易达到饱和,那以后泡沫必然会产生以致要破灭,但是在短期内的资本游戏当中会造就很多富翁。



总共1页  1  

中国书画协会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3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0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